当前位置: 专家智库 > 前沿观点 >
专家风采 前沿观点 文旅报告

2023黄河非遗对话|战冬梅:旅游承载文化 非遗重归生活

发布时间:2023-11-07 14:14:44   来源: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    作者:战冬梅

10月29日下午,“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系列活动——黄河非遗对话在延安宾馆举行。文旅、非遗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大咖汇聚一堂,围绕“黄河非遗 世界共享”主题展开交流对话。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战冬梅围绕非遗与旅游、非遗与生活、非遗与黄河等话题作了《旅游承载文化 非遗重归生活》的主旨演讲。

现根据发言整理如下,希望对各级文旅部门、非遗领域传承人和运营机构有所启发。

战冬梅博士

 

非遗与旅游: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一)总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精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和旅游利用提出了总体要求:让收藏在禁宫中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思想的统一,也要有实践的创新。

(二)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精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和旅游利用明确了现实路径: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文化不能仅停留于开发,更要活化,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这就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归当代生活,在日常场景中重构其功能,重建其价值。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既不是让当代人回到过去的农耕时代,也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过去的手工业生产方式,那不现实,也不可能。我们要做的是通过特定节日的特定仪式缅怀过去,是把传统的要素融入到当代生活。当远山的涓涓细流汇入江河湖海,它看上去消失了,实际上永生了。

(三)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精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和旅游利用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护和传承不是为固定自封,更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生产、生活、科技、文化、艺术成就,让更多人沿着任何可能的方向探索。

 

非遗与生活:文化的生活性与差异性

非遗的难题:传统文化与生活尤其与现代生活的割裂?

非遗要活起来,需要的是找到过去和现在的联结,这种联结不是简单地叙说,是要解码这些非遗里的文化基因,至少我们研究这些的做这些事情的人要搞清楚它,很多时候我们这些参与其中的人都不爱它,不信它,不敬重它,我们只喜欢那一块块闪光的牌子,只迷恋于往日的繁华,你让游客拿什么来爱它?只能是猎奇,只能是拍个照打个卡,只能是惊叹几句扭头走了,什么也不剩下。

 

非遗与黄河:不一样的黄河,不一样的生活

旅游是需要给我一个理由的,在时间和预算的约束下,我到了陕西不去西安,我要去延安,我到了西安不去兵马俑,我要去大唐不夜城,我看黄河,不去山西的黄河要来看陕西的黄河,都是需要一个理由的。这就需要问问,我们中国的非遗和其他国家的非遗有什么不一样?我们陕西的黄河陕西的非遗,延安的黄河延安的非遗和其他省市的黄河其他省市的非遗有什么不一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流经9省区,全长5000多公里,一条黄河水养育百样人。黄河是个姑娘的话,上游是头脸,中游是躯干,下游是腿足。我们陕西中游的黄河有什么不一样?

陕西境内的黄河一段在禹门口以上有俗称“十里龙槽”。一段从禹门口以下至潼关。素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十里龙槽,我们陕西龙凤之地,自不消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有盛唐的繁华,我们也承认后来的没落,但我们更有河东变河西的智慧和勇气,我们仍然会崛起。

概言之,以西安为核心的西北代表着中国文化里逆势进取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复兴崛起的核心力量所在。

戴斌院长曾说,我们需要以生态的名义保护黄河,以文化的名义传承黄河,以旅游的名义发展黄河。

祝福陕西、祝福延安!

 

 

战冬梅简介

战冬梅,南京大学博士,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年度《中国旅游景区度假区发展报告》主编,旅游立法专家。长期从事旅游产业运行、景区度假区发展战略、旅游集团、旅游法规政策、游客消费行为研究,关注主题公园、温泉、特色小镇等景区度假区业态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2023黄河非遗对话|厉新建:释放非遗旅游价值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下一篇:2023黄河非遗对话|王振波:黄河非遗如何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