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家智库 > 文旅报告 >
专家风采 前沿观点 文旅报告

王晓民:大秦岭的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解密

发布时间:2022-12-14 13:52:15   来源:《中国秦岭旅游年鉴》编纂委员会    作者:王晓民

中华秦岭旅游科学考察与研究课题报告

 “丈量大秦岭”总策划、旅游专家  王晓民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秦岭牛背梁国家自然保护区视察,语重心长地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的祖脉、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巍巍大秦岭横亘于中国大陆中部,地连甘肃、陕西、四川、重庆、湖北、河南、安徽6省1市,是中国南北方地理、气候和长江、黄河水系的自然分界线。秦岭不仅是世界名山、华夏祖脉、中华圣山、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父亲山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象征,还是中国乃至亚洲生物基因库、中国内陆生态安全屏障,更是承载着厚重中国历史、民族文化、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妙趣天成、浑然一体的旅游大观园。

  关于这座有着数十亿年历史的巨大山系,古往今来的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应该说,秦岭是华夏民族的古老家园、中国历史更迭的见证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者和缔造者。秦岭不仅用它高大巍峨的身躯和血脉般的江河溪流养育了中华大地万千生灵,也让古老的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集厚重历史、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社会科学于一山的秦岭,无疑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资源与活力的集大成者。

  一、秦岭旅游科学考察与研究的历史背景

  旅游业是认识自然、享受生活、创造财富、联通世界的新生朝阳产业。秦岭所拥有的历史、人文、自然、地理、宗教、民俗、生态、动植物等丰富资源,是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巨大资源宝库。

  作为一座东西延绵、南北纵横的中央山脉,秦岭对于中国大陆自然地理、生态平衡、国家安全、人居环境、民风习俗的价值和影响,一直以来备受重视,历代史料谈及秦岭,达官文人感怀秦岭浩瀚无数,然而,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所感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样,自古以来,巨龙般的秦岭山脉长期是一道无法逾越的自然界屏障。南北不能相通,东西不知边际,即使后来修筑起来的几条古栈道,也仅能在高山峡谷之间蜿蜒穿行,秦岭的史料多受局限,诗词歌赋均以作者面山叙怀而作,以至于千百年来莽莽秦岭山脉的真容,一直笼罩在浩渺的历史烟云之中,神秘、神奇而又令人遐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连接秦岭南北的各类道路陆续贯通,秦岭的亘古沉寂才开始被打破。以1995年中国休假制度的调整为标志,蓬勃兴起的自然山水游让秦岭秦岭旅游开始异军突起。与此同时,秦岭旅游发展也带动了秦岭文化的传播,不同领域书写和研究秦岭的文字越来越多。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人们对秦岭的理解和认知不尽一致,对秦岭地域范围的界定也各执一词,这样根本无法形成秦岭文化和秦岭旅游的统一形象,秦岭所拥有的世界级旅游价值也很难整体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得以体现。

  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提出了一种时不我待的责任感,这便是要从对历史和未来负责、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秦岭负责的态度出发,在秦岭山系由不同地区与不同行政区域治理和自我发展的体制下,要想实现秦岭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发展和永续利用的科学衔接,实现秦岭文化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推动秦岭旅游由点状特色向总体优势转变,必须引导秦岭山系各地从局部认识到共性认知,由属地突破到全山系共建共享秦岭生命共同体,从而加速秦岭旅游由国内型向国内国际双市场、双循环发展,科学有序建设秦岭国家公园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实现上述转变,面对的首要问题和基础工程,就是要厘清现实秦岭的地理范围和地域关系,系统性梳理秦岭历史、文化、自然、旅游现状和内涵,进而形成对秦岭历史、人文、自然、山水、生态的整体认知与系列解读,以此正本清源、拨开云雾,让人们正确、全面、理性地认识、热爱、保护并利用秦岭这座为中国和中华民族带来无尽福祉的伟大山岭,这便是我们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集全国专家资源开展秦岭旅游科学考察与秦岭旅游资源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编纂、出版世界上首部大山旅游纪年史——《中国秦岭旅游年鉴(2021)》的初衷和愿景。

  二、开展秦岭旅游科学考察方法与研究路径

  2020年4月20日,始终牵挂着秦岭生态保护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对层峦叠嶂的秦岭,首次言简意赅地阐述了秦岭与中国、中华民族前世今生的重要关系,吹响了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推动秦岭文化传承和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

  为了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地名研究所、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研究基地等众多单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下,2020年5月,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主持启动了《中国秦岭旅游年鉴》的编纂筹备工作,组成了涵盖多领域专家、学者与旅游界资深人士广泛参与的编纂委员会和年鉴编辑部,同时启动了以“让世界认识中国秦岭”为主旨的历史上首次“丈量大秦岭”科学考察和文化传播行动的筹备工作。希望通过科学考察与实地调研,为年鉴确定秦岭地理范围,梳理秦岭文化内涵、地质关系、水文特点、旅游价值等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在陕西和甘肃两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由中国地名学会和《中国秦岭旅游年鉴》编纂委员会主办的“丈量大秦岭”科学考察和文化传播行动在甘肃天水世界遗产地秦岭麦积山盛大启动。来自全国的地质、地理、水文、社会、民族、考古、旅游、地名、文化、地图信息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家,从秦岭北麓向西进发,踏上了史无前例的“丈量大秦岭”科学考察征程。自此后的10余天时间里,考察队围绕秦岭山域,走丝路、上高原、穿戈壁、过草原、越盆地,追踪秦岭水域源头、探访秦岭历史遗迹、考察秦岭与中国大陆形成的前世今生,沿途查阅史料、现场勘查、实地走访、采集水样、座谈交流、举办活动,围绕秦岭边际线行走4000余公里,行程经过5省22市59县区,完成了秦岭旅游研究史上前无古人的“凿空之旅”。

  “丈量”过程中,考察队相继完成了对秦岭山系发源的渭河、汉江、嘉陵江、淮河、丹江、洛河水源探访和洮河、白龙江、丹江口,黄河与渭河、洛河交汇地水样采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10万字的科普文字和研究成果梳理。考察活动结束后,又经过近3个月的研讨和论证,于2020年12月完成了《中国秦岭地域图》绘制;2021年1月,完成了历史上首张《中国秦岭旅游图》基本蓝图绘制;世界上首部大山旅游纪年史——《中国秦岭旅游年鉴(2021)》,也随着“丈量大秦岭”的脚步和秦岭地域范围的渐渐清晰而得以调整、梳理及编纂。

  至2021年5月,在经过多达近50次专业研讨之后,汇聚无数专家、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专业团队、陕西地矿集团和西安地图出版社专家团队、秦岭文化学者王若冰和其他各地无数人智慧与心血的秦岭旅游地域范围、旅游资源研究成果得以完成,概念上的秦岭首次得以完整呈现。

  根据这一成果,秦岭界址定义为:旅游地理范围东西绵延约1496千米、南北跨度689千米,最宽处405千米,最窄处53千米,边际线周长约4795千米、总面积约418662平方千米;秦岭山系旅游地理关联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安徽、重庆6省1市的 32座城市中的159个县(区、市),这是秦岭概念的具体化,也是大秦岭旅游资源容量、分析、研究的基本依据。

  三、秦岭旅游区域组成及优质旅游资源分布现状

  秦岭特殊的地质、地理、气候、生物、环境特点,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沿河而居的生存法则、自然生息的人文特点,所拥有和形成的现代旅游资源优势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并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挖掘与梳理,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在2020年至2021年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所开展的从“丈量大秦岭”科考,到《中国秦岭旅游年鉴(2021)》编纂工作的系统推进,再到联动全国专家、学者、积极争取秦岭山系省市文旅部门、文化旅游人支持,同时依托研究院与各类社会资源的对接,我们从山峰、河流、地质、水利、森林、气候、动植物、古遗迹、大交通、民风民俗、非遗文化等方面,对大秦岭关联地理区域的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也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对秦岭世界级和国家级优质旅游资源的基本数据相对完整的采集。

  (一)秦岭旅游资源的分布形态

  秦岭作为一座绵延千余公里的中央山脉,其地质、地理、水文、关隘、城池、历史文化等,对中华民族史、中国发展史、中华文明史进程的影响是长期而广泛的,人文和自然类、有形与无形的遗存、可观赏或可感知的资源都是秦岭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

  从秦岭自然形态、历史文化、山地关联、文化融合、人文一体的特征出发,我们认为划定秦岭旅游资源存在形态(即大秦岭文化旅游区)的方式是: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秦岭边际旅游区+秦岭历史文化旅游圈。

  1.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指列入秦岭地理区域范围内的名山大川、历史遗迹、自然风景、城乡风貌、文化景观、传承项目、风土人情资源等。

  2.秦岭边际旅游区:指处于秦岭生态旅游区东西南北地域边缘,根据地域文化特征、山体高度、江河特征、山地关联特点、秦岭旅游地理坡脚线、水流界址等向外延伸的过渡区域,根据当地山地文化旅游关联度,秦岭边际旅游区在不同地区带宽、范围会有所差别。

  3.秦岭历史文化旅游圈:指与秦岭关联密切的城市、景观、流域、山址、文化区,或以秦岭历史文化为核心,以秦岭关联文化和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由秦岭边际旅游区向外延伸的地区。

  以上“两区一圈”共同构成了涵盖地域广泛、旅游资源极其富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公共服务配套相对良好的“中华大秦岭文化旅游区”。

  (二)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优质旅游资源分布

  1.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价值属性

  作为具有世界东方文化最鲜明特征的秦岭山脉,其地质、生态、人文、自然景观总体形态及对中国大陆的影响力等,均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唯一性、至高性等特点,秦岭所蕴藏的是国家史、民族史、社会发展史和文化传承史。因此,就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而言,其总体资源价值是世界级的,单体资源门类齐全,数量巨大,区域广泛,资源秉赋高,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是由于资源管理、规划、利用评定等存在属地性,其评价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现实问题。

  2.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经认定的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与风景地存量

  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组织专家团队经过为期一年的考察调研,在有限的条件下,对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经评定的现有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和风景地进行了系统梳理,完成了《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风景地)存量与分布列表》如下:

类别

数量

分布地区

世界遗产地

5

陕西、甘肃、河南、湖北

世界地质公园

6

陕西、河南、湖北、安徽、四川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9

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安徽、四川、重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0

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安徽、四川、重庆

国家森林公园

94

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安徽、四川、重庆

国家水利风景区

74

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安徽、四川、重庆

国家湿地公园

61

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安徽、四川、重庆

国家地质公园

24

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安徽、四川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3

陕西、河南、湖北

大熊猫国家公园

1

陕西、甘肃、四川

秦岭国家植物园

1

陕西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4

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安徽、四川、重庆

合计

582

因不同类别资源(风景地)评定管理方式不同,表中存在“一景多名”现象。

  注:数据为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2月,由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制表。

  3.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国家高A级景区数量与分布

  旅游景区等级评定是依据国家标准,对具备接待游客条件的景区(点)资源价值、接待价值、接待设施、旅游环境与服务的综合评定认证。经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已经国家评定认证的5A、 4A级旅游景区数量为274个,基本分布情况如下表:

 

省 市

类 别

陕西

甘肃

河南

湖北

安徽

四川

重庆

合计

5A

4

1

5

4

3

1

0

18

4A

65

20

62

67

17

20

5

256

  注:由于各省市秦岭生态旅游区关联区域面积不同、资料来源有限,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4.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关联城市世界级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和分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经过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调研梳理,截至2020年12月,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关联城市已获认定的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如下表:

       省 市

 类 别

陕西

甘肃

河南

湖北

安徽

四川

重庆

合计

世界非物质

文化遗产

1

3

1

1

0

1

0

7

国家非物质

文化遗产

32

11

34

42

11

14

10

154

  四、建设秦岭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必然性

  秦岭与中国大陆架的地质地理关系、秦岭自然生态与整个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联系,秦岭历史文化对中华民族史、中国发展史、中华文明史的重要意义,秦岭旅游资源存量和已开发景区的国内外市场认可度、秦岭历史文化旅游区范围内城市旅游的发展实力、综合旅游业态的成熟程度,以及各级党委、政府、文化旅游行业、社会各界对旅游发展的期许和人民群众对通过发展旅游创造更多生活福祉的向往,都对秦岭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秦岭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华大秦岭文化旅游区、中国最大的秦岭生态旅游示范区已成历史之必然。

  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边际旅游区、历史文化旅游圈是我国旅游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经过4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整合共建秦岭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内部条件已日趋成熟。

  1.文化旅游资源价值高:秦岭“两区一圈”文化和旅游资源具有世界范围唯一性、多元性的鲜明特征,仅在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范围内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就有5处,被命名的世界地质公园有6处,秦岭边际旅游区和历史文化旅游圈内世界遗产数量更大。

  2.已开放景区数量大、级别高、市场影响力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已有A级景区1000家以上,其中5A、4A级近300家,华山、武当山、麦积山、华清宫、神农架、太白山、伏牛山、大别山等,旅游客源逐年高速增长,秦岭边际旅游区中兵马俑、剑门关、嵩山少林寺、九寨沟等景区在全国排位靠前,国内外旅游市场知名度、向往度极高。

  3.多元化、高品位休闲度假业态异军突起:秦岭核心旅游区地处中国南北方地理、气候过渡带和长江、黄河水系分流地带,多样性的气候、生态、动植物资源,以及由秦岭发源的汉江、渭河、淮河、嘉陵江、丹江等血脉般的干流、支流等水资源条件,为秦岭休闲、度假、康养等业态发展提供了先天优势。据初步统计,目前仅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已被命名的国家级度假区有3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处、国家森林公园94处、国家水利风景区74处,各类休闲度假设施、特色民宿等都具备一定规模和档次。

  4.大交通为秦岭国际旅游发展保驾护航:秦岭历史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交通阻隔早已成为历史,目前高速公路、高铁在秦岭地域范围的东西南北中均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核心区、边际线、历史文化圈内机场、航线众多,西安、成都、武汉、郑州、重庆、合肥、兰州等省会城市都可以提供国际航线保障。

  5.区域城市旅游产业成熟,县区配套日趋完善: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内32个城市大多早年已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如今正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数量的过半,旅游业发展条件良好,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生态旅游区关联县区近200个,大都是本省旅游业相对先进地区;边际线和历史文化旅游圈范围内的城市、县区,与秦岭核心区市县旅游优势互补,市场互动,可在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方面互为依托、相互支持。

  6.区域人口众多,消费需求旺盛:秦岭关联省市总人口近4亿,秦岭山系不同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相对成熟的旅游业态,都是关联地区人口最直接的旅游消费去处;促进秦岭山系互动往来,可以形成扩内需、促消费的直接效应;推动农特产、乡村农舍、农村人口与旅游融合,可以带动乡村振兴、民众致富;推动客源结构的全国化、国际化,可以带动秦岭区域人流、物流、投资流、技术流和消费流,让城乡和百姓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7.秦岭范围特色区域、主题片区可优势互补: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和旅游发展,目前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已基本形成以省境为区域、以主题文化和线路产品为特色的旅游发展格局,如秦岭北麓旅游区、陕南生态旅游区、陇东南旅游片区、大巴山旅游区、伏牛山旅游区、武当山旅游区、大别山旅游区等,川陕甘、鄂豫皖等都有大秦岭关联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共建秦岭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可以整合已有优势,扩大合作效益,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8.政府、行业、社会和民众充满期待:依托资源优势,在统筹做好秦岭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做大秦岭旅游、做火旅游市场、做活秦岭文化、做强产业经济,是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文化旅游行业、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需求,也是实现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秦岭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大秦岭与世界名山接轨、与国际旅游潮流接轨的历史必然。可称为“天时、地利、人和,正当其时!”

  五、加强秦岭山系合作,推动秦岭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巍巍大秦岭是我国中部的中央山系,西接青藏高原,南连四川盆地,北接关中平原、黄土高原,东接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在中国地理上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在水文上对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在经济上联通全国多个经济合作区;在文化上属于多元融合交汇区;在旅游上属于我国内陆地区业态相对发达、产业规模相对较大的旅游发展先行区。

  大力推动秦岭山系的文化旅游合作,有利于集中资源、人口、市场、文化产业优势,塑造“中华大秦岭”文化旅游品牌,讲好中华故事,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与传承,也有利于东西南北理念、模式、经验、业态、信息互鉴,民众互动、客源互动、市场共享、业态互促、产业合作,共同做强文化旅游优势和旅游经济规模,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根据对秦岭文化旅游资源、产业规模和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丈量大秦岭”科学考察和文化传播行动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秦岭旅游协同发展机制: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建立秦岭旅游跨省际协调机制,从国家层面共同研究秦岭文化旅游跨地区合作、全山系联动事项,启动秦岭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策划和规划,使其与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相衔接。通过制定统一行动纲领和计划,逐步改善目前属地统筹、各自为政、同一风景分行政区域开发、部分景区同质化缺精品的秦岭文化旅游片状和点状开发经营的现状。

  2.构建秦岭文化传播体系:从整体讲述秦岭故事、保护和传承秦岭文化、引导秦岭文化社会认同与共鸣的角度出发,引导和加强新闻宣传以及影视、图书、动漫、文创的开发,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华秦岭》大型人文地理纪录片拍摄、播出、国际交流和《中国秦岭旅游年鉴》纪年史编纂、首张《中国秦岭旅游图》出版和“送你一个大秦岭”整体营销为开端,引入数字技术应用,持续性塑造、推广秦岭文化品牌。

  3.建立秦岭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机制:政府、协会、业态、市场主体、研究机构与传播单位合作,联合组建大秦岭文化旅游合作联盟,形成政企合作、共建共享的秦岭文化和旅游发展共同体,研究和规范市场行为,搭建产业合作与交流平台,使秦岭东西南北中的产业交流和互动发展实现常态化。

  4.构建立体化的秦岭文旅节会互动体系:以政府间协同发展机制和产业间市场合作联盟为双向平台,总体策划和协调关联大秦岭山系、覆盖秦岭地理生态旅游区直至秦岭历史文化旅游圈的大型促销、展览、推介、赛事活动,搭建中华秦岭互动营销和融合发展节会平台,支持区内联动性、主题性、参与性、市场化活动落地,以节会营销促进秦岭旅游发声、交流和立体合作。

  5.革新观念、突破地域、倡导“站上秦岭之巅”谋全局的战略思维:从传承中华文化、促进旅游发展、做大秦岭旅游、拉动文旅消费的要求出发,秦岭关联区域政府、部门要依据旅游业跨地域、重体验、求品质的特征,推动本行政区域与大秦岭的全面合作互动,将跨界合作和客源引流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营造大格局、大智慧推动山系合作的大氛围。

  6.坚定不移地推动秦岭国家公园和秦岭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秦岭旅游关联面宽、地域东西南北纵横相关多省,形成合力建设国家公园、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大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可以充分调动各级行政资源,协调一致为此努力,这是突破瓶颈加速全山系合作的有力抓手。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20日视察秦岭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这一抓手启动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因此,秦岭山系各省市和有关各方推动上述工作恰逢时机,应努力尽力而为之。

(编辑:潘显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王若冰:秦岭历史文化科学考察研究报告
下一篇:关于电子乐与青海花儿的一些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