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非遗花开圣地延安——“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活动侧记
黄河非遗花开圣地延安
——“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活动侧记
深秋时节的圣地延安,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因为一场全国关注的“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系列活动的盛大举行,延安这座历史悠久、游客如织的红色旅游名城,又凭添了几分更加夺目的色彩。
绚彩非遗亮相“金延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最绚丽的色彩和最宝贵的文化资源。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和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挖掘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藏的时代价值和精神涵养,全面展示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延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以“黄河非遗·世界共享”为主题的“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系列活动于10月27日-30日在陕西省延安市盛大举行,沿黄各省区、陕西各地市、延安各区县的非遗传承人代表、文旅业界代表和文化、旅游、非遗领域专家学者云集圣地河谷·金延安,以大展、巡演、对话、培训、交流、观摩等方式,奏响了一场欢快热烈、精彩纷呈的非遗领域“黄河大合唱”。
10月28日,在“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共延安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严汉平在致辞中说,延安是黄河文化重要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文化内涵最丰富、特色最鲜明、景观最集中的地理单元之一。本次大展对于延安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加快建设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具有重要意义。延安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沿黄各省区和兄弟城市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携手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合力讲好黄河故事,共同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郑晓燕在致辞中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陕西省积极推动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出台了规划、行动计划,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本次活动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有力指导和沿黄兄弟省(区)大力支持。活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指示,从推动黄河非遗创新发展为出发点,把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相信此次大展必将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的非遗融合创新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郑晓燕、延安市市长严汉平、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宏兰、陕西旅游集团副总经理吴斌共同启动了本次活动。
10月28日-30日,系列活动之一的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在金延安钟楼内外盛大展出,来自黄河流域168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展演非遗项目110个。极具影响力的剪纸、面花、布艺、陶艺、泥塑、皮影、彩塑、脸谱、木板画、烙铁画、刺绣、古乐、腰鼓、说书、制茶、酿酒、鎏金技艺以及百年传承的各地烹饪技艺等展览展示和销售场景让人目不暇接。宝鸡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传承人薛亚兵带着自己的众多“绝活”产品赴会参展,面对接踵而至的参观和咨询者,他说在延安参加这样的黄河非遗大展非常有意义,也很有收获。来自青海的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非遗传承人何满说,能带着产品来革命圣地延安参加这次展览,我感觉很荣幸。作为非遗传承人,我要继续保护、传承好技艺,将其发扬光大。
在大展现场,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竞相展现技艺,积极开展品鉴交流。甘肃省的夜光杯、内蒙古的药香、河南的汝窑产品、四川的银花丝制作技艺等都广受欢迎。中华老字号、同盛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乌平站在展台里认真接待每一位参观者,陕北说书现场表演掌声不断,延安老师家羊杂碎、宝鸡擀面皮等众多非遗小吃还开展了现场品尝,现场销售情况良好。
“黄河非遗对话”坐无虚席
10月29日下午,“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系列活动——黄河非遗对话在延安宾馆举行。这场对话可以说是大咖云集、高端大气又极接地气。
远道而来的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教授围绕《黄河流域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国际视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教授围绕《释放非遗旅游价值,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战冬梅博士围绕《旅游承载文化,非遗重归生活》三大话题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通过不同层次、大量案例,对非遗传承活化、体现商业价值、走进年轻市场、开展传承创新、融入大众生活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和分析,并分别指出了路径与方法。
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利明主持的圆桌对话环节,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会长、青绣数字化总部负责人苏晓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协一级巡视员、民俗文化学者乔明,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外合作处处长王振波等先后分享了各自关注非遗、从事非遗、研究非遗的经验与体会,结合非遗传承发展中社会关注的热点、痛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与对策研讨,并分别针对延安非遗传承方法进行了建言献策。现场还开展了交流互动,来自黄河流域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代表普遍感受到受益匪浅。
在长达近3个小时的对话互动和交流中,对话现场始终座无虚席。来自青海的土族盘绣非遗传承人苏晓莉说,围绕黄河流域非遗传承举办的这种对话活动效果很好,一是为大家搭建起了一个交流平台,二是引来了众多资源有效对接,三是帮助一线传承人开拓了视野,指明了方向。现场内外,苏晓莉积极对接资源,已和演讲嘉宾陈平对接好赴青海开展传承人培训和讲座等事项。
为了鼓励更多人积极参与黄河文化传播、文化遗产保护、黄河故事表达,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郑晓燕,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杨宏兰分别代表主办方向全体特邀对话专家学者、传承人代表等赠送了记录每个人行游黄河旅程、收藏黄河文化记忆的《幸福黄河印鉴护照》。对话活动结束后,全体参会人员争先恐后进行“幸福黄河九姊妹”9枚印鉴盖章互动。由各省区代表性非遗元素组合设计而成的“幸福黄河九姊妹”IP形象,把流域“同饮黄河水,亲如一家人”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培训与研讨共促保护区建设
推动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次“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系列活动也在内容安排上全面兼顾,培训与研讨等活动特别强调固本创新、可持续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提高全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能力、提升管理水平,擦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金字招牌”,10月28日-29日,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延安市人民政府共同在延安举办了陕西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专题培训班,并举行了开班仪式。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题,详细解读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情况、申报设立程序和建设管理要求,进一步阐释了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浙江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陈华文,陕西师范大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文学院原党委书记、研究员孙清潮和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刘丽娜,分别围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考核验收、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及案例解析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通过政策解读、理论分析、案例交流等多种形式授课,课程设置丰富多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有效提升了全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政策理论水平,为全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提供了遵循和方向。
10月29日,另一场系列活动——道情文化学术研讨会又在延安成功举办。这场学术研讨会主旨是助力延安高质量建设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教授吴成国,一级编剧、陕北道情学者曹伯植,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执行主任孙清潮等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道情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方法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共识,为延安市更好开展陕北道情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理论研究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魏晖在致辞中介绍说,道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现存于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各派道情文化艺术,不仅为当地民众提供了重要文化娱乐方式,在社会发展和国际交往中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角色。北京语言大学2022年10月成立了中国道情文化研究中心,希望与延安共同挖掘陕北道情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现代意义,探索新时代传承弘扬陕北道情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机制新模式。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东坡在欢迎辞中表示,延安将充分利用好北京语言大学的研究优势,围绕市委、市政府“一六四”工作布局,进一步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办好文艺节会赛事,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全力推动全市非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
在培训与研讨的同时,10月27日-30日,在圣地河谷•金延安钟楼东侧,延安市还安排举办了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
“黄河非遗之旅”线路推荐备受关注
万里黄河从青海发源,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后进入陕西,并且作为秦晋界河一泻千里,留下了许多地质奇观和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业态支撑。
为了引导社会畅游黄河美景,体验黄河非遗魅力,在“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启动仪式上,主办方特别安排陕西黄河文化旅游联盟发布了“黄河之心•人文陕西”黄河非遗之旅线路推荐。
本次发布的“黄河之心•人文陕西”黄河非遗之旅推荐线路共有9条,包括:陕西黄河风情非遗之旅、“转战陕北”红色遗迹非遗之旅、文化寻根非遗探访之旅、渭河文化非遗之旅、秦岭山水非遗体验之旅、黄土风情非遗文化之旅、文旅街区非遗慢赏之旅、古镇名村非遗乡愁体验之旅、相约革命圣地臻享延安非遗之旅。
这些线路整合了以沿黄观光线、转战陕北历史线、秦岭北麓环山线、渭河两岸公路线、陕西北部交通线、延安周边旅游线等为支撑的沿途风景和非遗项目,采取交通、景观、非遗、乡村、风味兼顾的方式,努力使非遗贴近大众生活,旅游与非遗体验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促进非遗传承活化与研学旅游发展。线路推荐之后,各界普遍反响良好。据悉,这也是陕西首次对全省黄河流域“旅游+非遗”特色的整合性线路发布。
10月28日,在“黄河非遗之旅”线路推荐的当天,作为系列活动之一的西安鼓乐丝路星城巡演(延安站)也在延安大剧院精彩上演,巡演以“千年鼓乐•交响丝路”为主题,为观众全面展现了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西安鼓乐文化艺术魅力。
活动效果广受好评
“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系列活动,堪称是陕西近年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动黄河流域,进行非遗宣传推广、传承培训、交流研讨、发展促进的大型活动。系列活动包括“心动•黄河”启动仪式、“记忆•黄河”黄河非遗大展、“聆听•黄河”黄河非遗之韵、“新声•黄河” 黄河非遗交流、“炫彩•黄河”黄河非遗臻享五个板块9项活动。省文化和旅游厅、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精心组织活动策划与实施协调,每一项活动都有专班实施执行,确保了所有活动的有效衔接和严谨执行。
为了让与会者都能感受到革命圣地延安的文化旅游特色和非遗力量,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周密安排了全市的线路考察和体验项目,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枣园、杨家岭、南泥湾的红色记忆,黄河壶口瀑布和乾坤湾的奇观景象,众多红色演艺项目的震撼心灵之感,以及圣地河谷•金延安的多元业态呈现和良好的服务环境,都受到了全体参会者的一致好评。
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国家一级词作家、曾为大量被广泛传唱的黄河与草原歌曲作词的乔明说,延安的人文历史、红色旅游、民俗文化都熠熠生辉,这次非遗活动的项目安排与接待服务,也真实地反映了延安文化旅游高质量的发展水平。
据介绍,在做好活动组织和接待服务的同时,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充分利用本次大展的系列活动效应对接资源,以期促进全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10月30日下午,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东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理事长、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长王晓民,分别代表三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广泛的教席网络与国内外文化创意资源,助力延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创新发展。这一项目仅是开始,相信随着延安与更多对接方洽谈的持续深入,本次非遗大展及系列活动,必将在圣地延安结出累累硕果。
编辑:潘显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