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旅游专业指导的两县区成功创建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8月25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出文件,命名14个县(市、区)为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西北旅游文化产业集团专业指导的渭南市合阳县、安康市汉滨区获得命名。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凝聚发展合力的有利手段。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和省政府工作报告“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的要求,省文化和旅游厅严格对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于2020年起开展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工作,截至目前已命名3批共计5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西北旅游文化产业集团是以旅游创意、文化传播、国际交流、节会策划、品牌包装、战略设计、智库服务等为一体的旅游文化智囊机构和产业集团。主要服务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兵团区域旅游联动宣传与产业互动;专注于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秦岭区域旅游策划、文化传播、年鉴编辑、文创设计、乡村旅游提升、融媒体平台服务运营与管理;承担着“神奇大西北”及“中华秦岭”系列宣传品的策划编辑与出版发行;拥有“秦黄风”“秦岭与黄河对话”“丈量大秦岭”等注册商标及众多大型活动独立品牌;投资建设有集创客、展览、数字秦岭、住宿服务为一体的博物馆式主题酒店;拥有专业、著名的旅游文化研究院和涵盖广泛的国际智库,在文化和旅游领域享有盛誉,是陕西省旅游协会、西安市旅游协会副会长单位。
为了助力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凸显的区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西北旅游自2020年起参与实施了诸多创建市县的经验模式总结、创建验收、创建指导、资料编制和宣传报道等工作。2020年,参与和负责了首批17个区县创建验收报道工作,2021年-2022年,先后受合阳县文化和旅游局、汉台区文化和旅游局、汉滨区文化和旅游局等委托,对各县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进行指导、全程顾问和创建资料编制、品牌宣传等。
精诚所至,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下,西北旅游服务的各单位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均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和卓有成效的成绩。
“宣传旅游业 服务旅游者”!作为深耕旅游业20多年的专业公司,西北旅游将继续奋斗,砥砺前行,发挥优势,不断创新,为中国旅游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链接
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渭南市合阳县简介及经验概述
洽川景区 (合阳县文旅局供图)
一、县域简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诗经》中《关雎》等多篇佳作皆出自或描述着一个美丽的地方——合阳。
合阳,古称“有莘国”,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东北部、黄河西岸。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合阳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有“伊尹故里·诗经合阳”的美誉。
这里安寝着“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孕育了烹饪始祖伊尹、近代佛教大师印光法师等历史文化名人,出土了汉隶精品《曹全碑》,提线木偶、跳戏、面花、秋千等31项民间艺术列入国家和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诗经文化之乡、中华爱情诗歌的发源地。
合阳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洽川,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处女泉,武帝山国家森林公园,徐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合阳文庙、纯青石玄武庙青石殿等7处。
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县、省级森林城市等称号。
二、经验概述
近年来,合阳县以打造“全域诗画”生活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唱响“伊尹故里、诗经合阳”品牌,构建全域覆盖、全业共融、全民共享的全域旅游格局。坚持以美促创、景城共美、处处成景;坚持行行加旅游,促进农旅牵手、工旅联动、体旅结合;坚持处处皆服务、时时有服务;实施品牌战略,带动全民共享。走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文化旅游产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
瀛湖公园(汉滨区文旅局供图)
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安康市汉滨区简介及经验概述
1.县域概况
汉滨区地处陕西南部,汉江上游,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是安康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境内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灜湖生态旅游区和恒口示范区。
汉滨区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瀛湖生态旅游区、双龙生态旅游区和秦巴文化生态旅游区3个国家4A级景区,安康博物馆、安康酒文化旅游景区、古西城文化园、香溪洞景区4个国家3A级景区,有省级旅游特色名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3星级以上旅游饭店5家,主题酒店6家,连锁酒店7家,特色民宿15家,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个、省级14个。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
2.创建特色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来,汉滨区全区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抓住机遇,兴文旅、促发展,以党政合力、四区同创、全业联动、全民参与,倾力打造“见山、亲水、乡情浓”的旅游胜地,努力把最美的汉滨奉献给社会。坚持党政统筹,创新体制机制;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配套政策;坚持服务先行,完善公共设施;坚持全业联动,丰富产品供给;坚持监管治理,优化市场秩序;坚持绿色发展,扮靓全域环境;坚持品牌推广,打造旅游胜地,形成了全业联动的融合发展模式,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园景同建的城市生活模式。
(编辑:潘显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