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彬:主题IP+区域联动+国际传播 联合打造“跟着马可波罗游丝路”主题线路与活动
在“我为西北旅游‘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建言”活动中,中国食品报社中食创学院院长王殿彬立足西北“一带一路”核心区位与多元资源禀赋,从主题塑造、区域协同、国际拓展、数字升级、品牌传播五个维度,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提供了系统性建议,为西北旅游破圈发展注入新思考。
王殿彬的建言紧扣西北“自然景观富集、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独特”的核心优势,提出以差异化主题规划塑造鲜明IP:陕西聚焦秦汉唐文化沉浸式体验,甘肃串联敦煌与丹霞地貌,新疆突出天山风情与边境探秘,通过精准定位构建游客认知清晰的品牌矩阵。在此基础上,他强调打破省际壁垒,以“联程联票”和旅游专线推动区域协同,让分散的资源形成合力,提升跨区出行的便捷性与体验感。
面对国际化发展需求,建言主张以丝路文化为纽带,深化与中亚、欧洲国家合作,通过优化国际服务、打造“跟着马可・波罗游丝路”等主题活动,吸引全球文化旅游者。同时,借力5G、AR/VR等数字技术,构建“西北游”智慧平台,既升级服务体验,又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播,让千年丝路故事可感可触。
建言者:王殿彬,中国食品报社中食创学院院长,并担任湖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等学术职务,长期深耕传统文化和创意产业领域。
推动西北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议
西北地区地处中国陆地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内的广阔地域,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具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禀赋。为更好地促进区域旅游发展,提升整体吸引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主题规划,塑造西北旅游IP
应立足区域特色,构建“丝路文化”“西部风情”“黄土文明”“戈壁星空”等差异化旅游主题线路。例如,陕西以秦汉唐文化为核心,发展沉浸式历史体验;甘肃重点打造“敦煌+嘉峪关+张掖七彩丹霞”文化地貌组合;新疆则强化“天山南北+民族风情+边境探秘”的复合式线路。通过主题化塑造,形成游客清晰认知的西北旅游品牌形象。
二、强化区域协同,推动“联程联票”机制
打破省际壁垒,构建覆盖六省区的旅游合作机制,推动景区、交通、住宿等环节的标准对接和信息共享。建议推出“丝绸之路旅游通票”,整合代表性景点门票资源,提升游客便利性和粘性。同时在交通方面鼓励开通“丝路快线”“西部旅游专列”等区域性旅游专线,实现跨省一体化出行体验。
三、拓展国际视野,打造入境旅游亮点
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加大与中亚、欧洲等国家的旅游合作。优化外语导览系统,提升景区国际服务标准。利用敦煌莫高窟、吐鲁番、长安等丝路节点的历史影响力,联合打造“跟着马可·波罗游丝路”等主题活动,吸引国际游客特别是文化旅游者入境中国。
四、运用数字技术,升级智慧旅游服务
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水平。开发区域统一的“西北游”数字平台,实现一站式购票、导览、导航、语音讲解等功能,增强游客体验感。利用AR/VR技术重现丝绸之路场景,提升文化传播力。
五、强化品牌宣传,构建多语种传播体系
围绕“神奇西北,丝路起点”主品牌,开展系列营销行动。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国内平台,以及YouTube、Instagram等海外渠道,推出多语种短视频、纪录片、博主联动等方式,增强国际传播力。鼓励文旅企业与影视、动漫、游戏跨界合作,打造新型旅游传播场景。
西北旅游的未来不仅关乎区域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建议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打造“西北旅游示范区”,让这片广袤土地真正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为集思广益,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处持续开展“破圈整合与格局重构”主题建言活动。期待更多业界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建言活动,共同为西北文旅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参与者可将书面建言发至被建言省区、兵团文旅厅(局)电子邮箱或专用邮箱xbly029@126.com,由秘书处登记转呈和公开传播。
上一篇:“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