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旅游日”:一个驼铃回响的旅游节日
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举世公认的人类文明瑰宝。
这条跨度长达5000公里的线路,包括各类遗迹33处,我国境内有22处遗址入选,涉及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4个省区,其中河南4处、陕西7处、甘肃5处、新疆6处。分别是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城固张骞墓、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透址、玉门关遗址、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遗址。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驼铃回响的丝路古道上,印记着这条丝绸之路的历史与辉煌。
丝绸之路由西汉时期张骞开辟,东起中国古都长安,经河西走廊到敦煌,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联结地中海各国。2000多年来,无数商贾、使者、旅人沿着张骞的足迹,伴随着驼铃,穿越沙漠、草原、戈壁来往于各国之间,带来了欧亚各国的科技、文化和艺术,带去了中国的丝绸、漆器、瓷器和四大发明,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渐渐形成。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在所著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将这条古老的中西方文明交流之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很快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沿用至今。
我国西北地区不仅拥有“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还拥有西安兵马俑、敦煌莫高窟、新疆天山天池、青海可可西里、嘉峪关关城等世界遗产,以及西安华清宫、西岳华山、宁夏沙湖、甘肃麦积山、新疆喀纳斯、青海塔尔寺、兵团白沙湖等众多5A级景区,这些都是令国人和世界游客无限向往、流连忘返的旅游目的地。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商贸、交流、政治联络的历史文化之路,是当代旅游业发展的珍贵资源,也是我国力推和西北地区共享的国际旅游的黄金线路。多年来,西北旅游协作区始终把丝绸之路线路打造、产品建设和联合推广和国际互动作为区域旅游协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广受欢迎的精品线路、主题产品、节会体系、交通网络以及覆盖广泛的市场合作格局。
在2014年8月16日举行的第25届西北旅游协作区会议上,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处提出倡议,将丝路申遗成功之日的6月22日设立为“丝绸之路旅游日”,获得了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和兵团旅游局的一致支持;2015年3月,在西北旅游协作区联合主办的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上,协作区秘书处联合张骞纪念馆、西安小雁塔、玉门关遗址、锁阳城遗址、彬县大佛寺、新安汉韩谷关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等9家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点,再次发出了将6月22日设定为“丝绸之路旅游日”的倡议;同年5月19日,参加2015“秦岭与黄河对话”活动的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蒋子龙、著名文化学者和“新丝路”文化传播大使肖云儒、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著名作家王若冰、秦岭等嘉宾都表示赞成并支持这一倡议;此后,在多次国际会议和丝绸之路旅游活动中,有关专家、学者和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点也先后发出过同类倡议。2019年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处与意大利中国丝绸之路交流合作中心牵手,在西安举行了“万里丝路(西安)对话”。此后还分别在天水等地分别对话,持续推动“丝绸之路旅游日”设立倡议。许多世界遗产点还在每年6月22日开展面对社会大众的宣传惠民活动,希望形成世界遗产全民共享的意识和氛围。
2024年是丝绸之路申遗成功10周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让丝路联通世界”倡议的各项成果落地,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路的地位更加凸现。在2024年6月22日到来之际,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处对所有进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世界遗产点表示热烈祝贺,并再次倡议设立“丝绸之路旅游日”,让驼铃回响的这个节日更好地助推西北和丝路旅游发展。
据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处透露,经2024年第33届西北旅游协作区会议商定,以“丝绸之路·中国体验”为主题的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活动,定于2025年1月1日至2月12日举行,中国西北旅游协作区将再次携手国内各界、国际侨界,以图片和视频联拍互动方式持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努力让中国西北的文化旅游之声响彻世界。(文|潘显福 图|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