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报道 > 丝路头条 >
丝路头条 文旅动态 区域协作 文旅周刊

“二十四节气”中国行|探秘时间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03-05 17:00:58   来源: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    作者:潘显福

与农事、习俗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在世界气象史上的伟大发明。3月5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惊蛰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

时至惊蛰,气温回暖,春雷乍动、万物复苏,沉睡一冬的春天醒了,正是播撒希望的大好时节,我们唯有以奋斗者的姿态去耕耘,才能不负最美春光和大好年华。

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可见时间的宝贵。那么你知道时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又是从哪里发布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去了解我国标准时间“北京时间”从诞生到发布再运用到以卫星发射、火箭试验为代表的航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金枳山东侧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个国家授时中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京时间来自陕西蒲城”的原因。

我国的现代无线电授时,发端于20世纪初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新中国成立后,观象台天文和授时部分先由紫金山天文台管理,后由上海天文台负责。由于其地处东南一隅,信号不能覆盖我国全部领土,国家科委批复中国科学院开始筹建短波授时台。

多方踏勘选址,最终选址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唐宪宗景陵附近的金帜山上。蒲城地处我国大陆腹地,距离我国大地原点仅100公里,发射的时间信号便于覆盖全国,当地的地质构造稳定,授时中心因地震等灾难被毁坏的系数极小,更由于其重要性,建在这里相对比较安全。

蒲城短波授时台于1966年开始建设,工程代号为“326”,1970年建成,同年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开始试播。至1998年停用,28年间为国家国防试验、空间技术、测绘、地震、交通、通信、气象、地质等诸多行业和部门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时服务。蒲城短波授时台结束历史使命后,旧址被整体封存。

2023年,经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和蒲城县人民政府共同合作,总投资8012万元,占地面积81亩,历时3年打造的蒲城时间博物馆于2023年9月27日正式开馆。昔日的短波授时台重新被赋予新的职责,以博物馆的“身份”承担起增强民众科学素质教育、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科学家精神的职责。

时间博物馆包括主展馆和室外景观绿化配套设施两部分。主展馆占地21亩,在主展馆内推出了“时间从哪来——国家授时中心短波授时台旧址陈列”和“寸尺光阴——计时发展历程展陈”两个主题展。两个展以“授时”为主题,集合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授时科技成果,展示了各自用途及相关设备的使用原理等内容。

“时间从哪来”主题展以科普教育、爱国教育为主线,主要以短波授时台天线交换开关、发射机组、小机房原物展陈,辅以授时发展历程、326工程选址建设、长短波授时介绍、北京时间由来等展陈,为游客全面介绍关于时间由来的历史和秘密。从无到有的蒲城短波授时台建设历程展现了老一代授时人的“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科学家精神。

“寸尺光阴——计时发展历程展陈”展示了从古至今各时期记录时间的装置及仪器,见证了人类对时间感知和记录的历史。该展区还展出了我国被载入世界科技史的重要发明“水运仪象台”的木质模型。“水运仪象台”由我国宋代天文学家苏颂研制,其中的擒纵器是钟表的关键部件,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等人认为水运仪象台“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蒲城时间博物馆是一个以时间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博物馆,也是弘扬‘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326精神’的研学目的地。”2月4日,在由《中国黄河旅游年鉴》编委会和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二十四节气游陕西”项目诸葛会上,蒲城县旅游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亮表示,希望能借“二十四节气游陕西”的东风,促进中国独一无二的时间博物馆品牌建设和时间科普研学业态发展。

据悉,《中国黄河旅游年鉴》编委会目前正在抓紧筹划在时间博物馆举行的“二十四节气”游陕西主题活动,希望以此展现时间与节气的力量,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和研学旅游发展。(潘显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甘肃天水发布37个重点文化旅游招商项目,邀您共创辉煌!
下一篇:甘肃话剧《八步沙》入选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