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家智库 > 前沿观点 >
专家风采 前沿观点 文旅报告

谭平:今天我们如何阐释中华黄河文明

发布时间:2022-12-14 10:23:41   来源: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    作者:谭平

   在2022中国黄河对话中,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发表了《今天我们如何阐释中华黄河文明》的精彩演讲,受到大家一致关注。现根据录音予以整理刊发,供大家交流分享。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
  围绕本次对话主题,我们中心智库团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精神,研读中央及多个部委出台的相关文件,同时,对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在组织开展有关黄河的文化研究、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大遗址及文化生态保护、艺术创作、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开展的工作,进行了研判。
  我们认识到,对于黄河文化的认识多停留在地域文化的层面,或仅仅对黄河沿线物质遗存进行研究梳理,而对其内涵和精神特质挖掘研究不够,对其蕴含的宇宙观、民族观、文明观阐释不足,面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的话语平台缺乏,其当代价值、时代精神及对世界的影响力尚未彰显。
  黄河流域是创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之一。因此,深刻解读和有效阐释中华黄河文明的思想理论和话语体系亟待构建。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持续至今?”这是从20世纪50年代世界历史的研究转向文明史观以来国际上的一个重大学术问题,伴随中国的文明复兴态势,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世界之问”。
  本次演讲抛砖引玉,尝试建立一个还原中华黄河文明形态的阐释框架,谈六个思想方法论的话题。
  话题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五个途径和五个关键词:还原、破解、阐释、构建、挖掘。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重要署名文章,进一步阐发“新文明观”,提出了通过历史自觉达到文化自信的五个途径和五个关键词:
  “五个途径”是多学科联合,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那么如何做到历史自觉,总书记提出思想方法论的五个关键词。
  一是“还原”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本来面目。
  二是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三是“阐释”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以及为什么能够在衰落之后又一次复兴。
  四是“构建”有效解读中华文明史并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理论和话语体系。
  五是“ ”反映文明发展规律的文物保护的文化交流意义和文化遗产的文明价值。
  话题二: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定位,是中华文明圈的核心文明带之一,由创生文明的主要流域文化带组成。
  文明既是实体范畴,也是价值概念,更是机制模式和秩序特征,世界文明的四大发源地首先就是大河流域的多个区域、多个民族和多种文化由于共同生活而交流融合为一体的实体概念。有文明圈、文明带、文化带的规模和层级范畴。
  中华文明圈是由黄河、长江等核心文明带组成的,而黄河文明带又由主要支流、并流和分流的文化带组成,考古文化和典籍文化高度密集的区域组建成黄河文明的宏大景观。
  5000多年来,江河流域的人类族群不断融合演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史的主要形态,被“二十五史”奉为正硕的王朝和重要区域政权,分布在14个流域文化带上,其中12个在黄河文明带,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河湟河洮、河西(走廊)、河套、河桑、河海、河汾、河渭、河洛、河淮、河济、河汴、河漳等文化带。
  上述考古文化和史载都城文化高度密集的实体区域,其密集度创了世界文明史之最。这些流域文化带融和了史载成百上千的人类族群,可以还原万年以来中华民族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的历史真实。
  话题三:黄河文明的理性秩序是如何形成的?中华典籍中表达和标识了中华文明的创世理性。
  文明是人类理性秩序的形成与完善、发展与升华。理性就是社会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符合人类生存繁衍的目的性和生存发展的规律性,这就是共同体理性。它产生了复杂而体系化的大型聚落与城邑、城市与乡村的生活秩序,进而有了复杂信仰和秩序化的精神体系、生产和分工体系、工艺与技术体系、契约和交易体系、符号与文字体系,以及审美体系。
  共同体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群居的根本性依据,旧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发展出了血缘氏族和部落理性;新石器时代,发展了部落联盟理性,称为文明创生时代。距今5000多年以降,发展了古国文化,社稷理性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国家理性开始全面形成,称为文明创世时代。中华文明理性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为众多考古遗址与三皇五帝的典籍记载所相互证实。
  中国人的社稷理性就是天地人总体关系的把握和处理,表达的是天道地德人文与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观念。
  黄河流域的典籍中记载了中华文明的创世理性。“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正是这种创世理性的现代含义。
  创世理性标识的四个阶段,主要是伏羲文化、颛顼文化、尧舜文化和大禹文化,与考古成果有理性标识的对证意义。
  一是“河图洛书,四时八节”的自然时序与人文秩序观念;二是“绝地天通,观象授时”等天时地利知识的普及与贯彻运用;三是“浚哲文明,人格理性”的人本仁政观念;四是“禹贡九州,建制理性”的人文地理的标识,表达夏商周国家政权的形成和延续。
  话题四:黄河文明的理性秩序是如何发展的?社稷理性与国家政体的形成。
  文明与社稷,是中国人表达人类共同体概念的基本词语,是从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民本思想基础上认知国家和社会的观念,有五个方面的实践理性内涵: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理性能力和内容。其文明传统与文明复兴能力,正是解答“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持续至今?”这个“世界之问”的金钥匙。
  中华民族的社稷理性构成如下:
  一是社与稷在中华黄河文明史上的元典含义;社稷江山,是共同的祭祀行为,是凝聚共同体生存理性、获取丰收的重要表达;二是社稷作为国家代称,中国人的组织理性表达为家国情怀;三是社稷由万民组建,是中华民本思想的元典来源,进入国家理性的总体特征;四是社稷民本是仁政思想的来源,表达为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文明价值;社稷理性在实践中形成超大规模的文明实体,是民族复兴,文明永续的保证,也就是中国梦的实践方法论含义。
  话题五:社稷理性与中央政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什么能够具备有效的现代性

  “大禹治水”的民族传说和文化传统是开创和延续万年以来中华民族追求创世理性的标识之一。
  文明创世的理性标识,就是中国人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高度符合人类生存繁衍目的性和生存发展规律性的可持续的水平,具有高度现代性的含义。
  美国学者福山从国家政治理性化建制的角度指出:秦汉中国所创制的国家制度高度接近现代的政治体制,是历史上第一个“非父权”“非宗教”的系统制度,在当时的世界具有典范性与先进性。因此,可以说中国是“第一个创造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中华典籍中所表达的社稷理性,进入汉唐大时代,与世界历史中“第一个创造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同义词,也就是中央政体的形成与不断完善,延续至今。
  话题六:小结:社稷是中华黄河文明的关键词,中央政体为什么能延续至今?
  社稷理性促使中华文明的中央政体形态的产生,“分封制”“封建制”“诸侯制”的社稷理性在世界轴心文明阶段即中国的百家争鸣时代达到高峰,奠定了中央政体的思想和经济技术基础。中央政体与“大一统”“郡县制”是同义词,但更强调大型文明体治理结构的方法论。中央政体延续升级了封建政体的社稷理性本质,公平正义作为文明的根本价值得以大范围地更具体地实现。
  社稷理性包括认知理性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与实践理性,组成共同体理性,包括政治理性与公共机制、经济理性与协同机制、社会理性与交流机制、文化理性与审美机制、生态理性与生命机制等,也就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稷理性首先是经济理性,产生于经济交往和利益交换行为中,是经济主体的负外部性减少到最低,正外部性得到强化的观念逻辑和行为模式。
  社稷理性形成的中央政体在开辟丝绸之路和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汉代就已经得到有效性的成功证明:伴随战国时人口峰值3000万左右的增长,西汉人口峰值达到6000万左右;公元前118年到公元5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铸造发行了280多亿枚钱币,每年平均发行2亿多枚,这两个数值表明西汉是远超之前世界古代所有文明的特大型文明体,也超过了当时与西汉并立的罗马帝国!


  鉴于时间关系,关于社稷理性的认识就汇报到这里,这将展开文明阐释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可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更好地呈现中华文明的数理哲学与时空美学、村社理性与建制沿革、经济形态与文化精神等文明持续和发展的机制动力、逻辑脉络和历史底蕴。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关于有效阐释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诸多思考。谢谢!

(编辑:潘显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秦延辉:守护好我们共同的“黄河之心”
下一篇:2022中国黄河对话|王若冰、马耀峰:文化学者与旅游专家“壶口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