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西北旅游如何打好“破局与重构”翻身仗?
“中国旅游日”当天,第34届西北旅游协作区会议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西北各省区文化和旅游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共商区域协作发展大计。
会议特邀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著名教授张辉进行主旨发言。张辉教授坦言,随着旅游消费升级和国家战略加持,西北地区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迎来黄金发展期。
张辉教授(马凌云/摄)
资源禀赋与市场表现的“价值悖论”
张辉教授指出,中国旅游历经45年发展,西北地区旅游虽蓬勃发展,但整体规模与发展速度相较于发达省份仍显缓慢。以2019年数据为例,全国有8个省市旅游产业收入达到万亿级。当广东以1.52万亿元旅游综合收入领跑全国时,西北五省区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总和尚不及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二。陕西作为西北“龙头”,7668亿元的年收入虽具分量,却难以掩盖区域整体规模的差距。这足见西北旅游在全国旅游版图中的份额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青海湖(何坤/摄)
张辉教授分析认为,此种落差主要源于三大结构性矛盾:首先是“大空间与小供给”的矛盾,西北地区的景区间距远超东部地区;其次是“重资源轻运营”的发展惯性,多数景区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最后是“同质化强、特色化弱”的产品困局,各地开发模式高度雷同。
翻开中国旅游版图,西北地区堪称文旅资源富集区——陕西的周秦汉唐遗迹,青海的湖泊奇观,甘肃的丹霞地貌,新疆的丝路古道,宁夏的塞上风景,每一处都蕴含着世界级旅游IP潜力。正如张辉教授所言:“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的双重厚赠,让西北本该成为旅游版图的‘热点区’,只是需要找准破局的钥匙。”
“五大趋势”重构西北旅游新格局
在挑战背后,西北地区文旅产业发展机遇正在显现。张辉教授指出,当下及未来文旅产业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西北文旅独特优势正与此变化趋势形成共振。
一是从“生活方式”到“成长方式”的旅游升级。当旅游从单纯的生活方式,演进为“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成长方式”的复合体验时,西北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变得“值钱”起来。青海的可可西里成为生态教育课堂,陕西的兵马俑化作历史教科书,这种“行走的课堂”属性,让西北在知识型旅游时代拥有了无法复制的竞争力。
二是度假时代的“空间重构”。在观光旅游时代,西北“千里一条线”的地理特征是短板,但随着自驾游、房车游的发展,让这片广袤的土地成为度假天堂。新疆独库公路的四季奇观、甘肃河西走廊的星空营地,正通过“车轮上的旅行”串联成世界级风景廊道。当东部在“微度假”中内卷时,西北的“大度假”恰是破局之道。
敦煌莫高窟(占方/摄)
三是入境旅游潜力巨大。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线路,连接着东亚和欧洲两大客源地,横跨多个交通带和不同经济发展体。这条连接东亚与欧洲的7000公里廊道,既是文明对话的纽带,更是入境旅游的黄金通道。这里不仅有莫高窟、大雁塔等文化地标,更具备承接“一带一路”旅游合作的天然区位优势。随着国家周边发展战略的确定,丝绸之路必然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西北作为丝绸之路的主战场,入境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四是旅游要素“独立化”契机。食、住、行、游、购、娱的“去线路化”,为西北打开了新战场,单个要素的爆发足以带动区域旅游,引爆市场。河南中牟用“只有河南”单项目引爆市场的案例启示,西北无需拼凑复杂线路,一个小切口就能激活全局。陕西袁家村“一碗面”就能做大一个产业,天水麻辣烫的意外走红、宁夏葡萄酒庄的体验式营销,都证明了“单点突破”的可行性。
五是文化旅游的“根脉优势”。张辉提出构建有文化目的地的旅游体系,这一体系必然围绕国家文化公园、黄河以及西北的历史文化展开。西北是多民族融合、历史文化发源地,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基本形态构建的重要区域,在文化旅游体系构建中占据重要地位。当“文化目的旅游”成为新趋势,西北的历史厚度成为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为西北构建中国文化旅游体系“主场”提供了良好机遇。
从“要素整合”到“生态构建”
面对新的机遇,西北旅游亟需打破藩篱,构建协同发展新生态。张辉提出的三大战略构想,为西北旅游勾勒出清晰的行动路线。
一是国家战略的“丝路叙事”。“将丝绸之路从区域概念升级为国家战略,并非简单的品牌包装。”这不仅能迎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精神,还能通过丝绸之路树立西北在世界旅游中的地位,推动国家入境旅游发展。这需要构建“政策协同—产品联动—国际营销”的完整体系,如联合中亚国家推出跨境旅游线路,借“一带一路”峰会平台发布丝路旅游指数。“当丝路成为中国旅游的国际名片,西北自然站在舞台中央。”张辉强调道,“在‘十五五’谋划之年,可将丝绸之路作为重要抓手,将西北五省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机结合,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使西北旅游在国家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
二是特色活动引爆市场热点。西北五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根据旅游要素寻找小切口,举办大活动。借鉴贵州“村超”的流量逻辑,西北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现象级事件”。例如,可围绕“食”的要素,以西北特色面食为切入点,举办面食大比拼活动,吸引全国“吃货”关注;也可以举办西北音乐节等活动,形成市场推广热点;还可与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开展与“行”相关的活动,创造西北旅游新玩法。近几年西北联合丝绸之路,每年举办“第一缕阳光”与世界交换风景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通过这些活动,以点带面,共同打响“大西北”旅游品牌。
宁夏沙坡头“大漠之星”(王燕林/摄)
三是市场与政府的“双轮驱动”。西北不缺资源,缺的是市场化的“催化器”。在推动西北旅游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作用,制定政策和发展规划,还要加强市场主体之间的协作。通过政府引导,将政策意图传达给市场主体,让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形成政府与市场主体“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推动西北旅游协作发展迈向新台阶。
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西北旅游的转型不仅是区域发展的需求,更是中国旅游格局重构的必然。当东部沿海在同质化竞争中寻找突破时,西北正以“文化厚度+生态稀缺+空间张力”的组合,定义着下一代旅游的新范式。
张辉指出,第34届西北旅游协作区会议在青海召开,为西北旅游协作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在当前旅游发展的新形势下,西北各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充分认识自身优势,把握机遇,携手共进,共同开创西北旅游协作发展的新篇章,让西北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旅游的热点地区。
上一篇:西北旅游协作区形象宣传登录西宁户外大屏矩阵
下一篇:最后一页